-
-
产品中心依托现代化管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安全饮水五大领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成套设备。
-
-
-
新闻动态
创造彩虹 让人类拥有健康水资源
数字赋能黑龙江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
2023-08-07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特殊而重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关键行动实现内部和外部环境交互连接,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此背景,结合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的条件和优势,分析黑龙江乡村振兴,以希在实践中引导数字经济融入农村生产和生活,转变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加速黑龙江乡村振兴步伐。
1数字赋能与产业兴旺:产业数字化
以“互联网+”整合农村电商资源。运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农业产业新生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加快农村电商产业的品牌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开展综合培训和教育,发展监管和运营的信息技术,创建电商园区、电商产业园和电商物流园,注重资源共享和利用,便于政府监管和维护。面向农村电商创建“电商运营+仓储物流+创新孵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支撑。
运用大数据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从原始型向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变,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智能化,加快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发展创意农业新业态,推进旅游资源“云上推介”,研发推出“乡村智慧游”,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将乡村旅游供给端与消费端高效连接,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数字化。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以卫星遥感机理模型为基础,自主卫星资料处理技术为核心,可构建生态环境业务化的卫星遥感分析应用,为更大范围内的水、大气、土壤、湖泊、自然生态等环境监管提供高效、精准、海量的遥感数据分析服务。构建新的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化、规模化经营,使空气、土壤、水和环境达到有机标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充分保持黑土地的潜力,为谷物增产奠定基础支撑。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化。借助数字化优化居住环境,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力乡村振兴,让村民住得既放心又舒心。拓宽村庄清洁的宣传渠道,采用微信群、视频号和墙体彩绘线上互评等方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全民齐上阵”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和文明乡村创建等工作与数字化有机结合,通过“党史三分钟”等线上视频的宣传,汇聚工商联、共青团、妇联等多方力量共同创建美丽乡村,树立文明乡风。
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数字博物馆”等乡村数字文化数据库,加强乡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为数字化乡村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动能。以“互联网+乡村文化”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打造乡村文化数字化平台及其配套软件,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建设。同时积极打造乡村文化生产和传播平台,加快参与乡村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加快开发数字体验区、乡村振兴学院等功能区,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产,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交融,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基于乡村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传播和持续消费,是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逻辑环节[2]。通过大数据网络平台对黑龙江工艺美术制品、文献典籍、工艺技能、服饰器具等“云展示”继续完善黑龙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将乡村古迹、乡村文物、乡村建筑等“有形”资源与乡村风俗手艺等“无形”的资源结合起来,依托乡村数字文物资源库和数字展览,建立线上印记乡村档案,打破传统信息壁垒,增进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迫切需要新的沟通协同工具来创新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农村治理平台以“三农”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智能地图提供农村集体经济、人口结构、农业、农村人口点等方面的统计和分析,发布和展示党务、村务、财务等方面的信息,提供农业政策、村规民约、人口法规、生产方面的准确图文,并提供与农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查询服务,确保信息的公开化、精细化,为公众提供便利的服务。通过二维码快捷化获取方式,对公共服务点的日常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保证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乡村治理智能化[3]。
“互联网+党建”模式引领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数字网络和智慧治理平台为触角,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努力打造功能齐全、标准一流的乡村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党建工作全领域覆盖、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赋能。基层部门以网络创新平台为抓手,拓展基层工作视野,激发党建工作的新活力,形成思想开放、方式灵活、服务至上的高效互动的党建工作新体系。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从城市延伸向农村,在农业“三资”方面应用“放管服”电子审批,打造“活力乡村”;立足乡镇,通过数字平台与省、市、县相互联通,建设“平安乡村”,打造“先锋乡村”。
瞄准农民需求,打牢数据共享基础。通过集成乡村“百姓通”面向村民提供数字乡村服务,打造惠农卡线上查询、生态惠农码、农村线上代办服务建设,提升基层农户数字生活体感。通过建设和集成惠农便民卡,实现村民惠民账户与财政涉农补贴集成,第一时间提醒用户补贴到账情况。将数字化里的土地承包、农贷助手、农业补贴、农机管理的栏目服务农民,推送国内外农业新发现、新成果,帮助农民了解农业前沿信息,实现数字化便农、惠农,让农户更好分享数字化转型建设成果[4]。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省着力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乡村“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升农村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水平。通过“听民声、查民情、解民忧”便民网络服务的开通,带动各地的平台优化服务,提档升级。开设民生数据智库,保证民生的在线答疑权威准确,实现数据库办理流程与省里实现业务通、数据通,优化办事环节的流程,最大限度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促进公共资源纵向流动。
推荐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