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品中心依托现代化管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安全饮水五大领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成套设备。
-
-
-
新闻动态
创造彩虹 让人类拥有健康水资源
农业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小麦种植田间管理
发布时间:
2023-05-06
在粮食作物中小麦种植至关重要,在全国范围内,其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玉米。近几年随着农业发展,各地都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泰安市主要坐落于山东的中部,当地的地貌类型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光温同步和四季分明的特点,平均日照数可达2627小时,日照百分率超过55%。月均可达268小时,对小麦等作物的种植十分有利。另外当地最大年降水量近1500 mm,利于小麦的生长。在2021年粮食的播种面积就已超过550万亩,产量超过256万吨,其中小麦就占115万吨以上。虽然此地区小麦产业十分发达,但在具体种植时,依然会受到降水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导致小麦生长受阻,甚至可能发生减产。所以,此情况下必须全面提升当地小麦的栽培管理和种植技术,并从信息化的角度,积极探讨各种先进可行的田间管理措施,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加强管理效率,以此对小麦品质和产量进行保证,推动当地此产业长久发展。
不同于其他作物种植,小麦有较高的环境要求,具体种植时必须为其展开集中管理,才可让小麦种植成功率显著增加。首先,小麦生长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使其叶绿素转化得以促进,确保植株的健康状态,充分提高小麦籽粒的饱和性。具体管理期间通过有效融入信息化技术,可利用不同技术对光照进行科学调控,保证光照时间充足,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1]。其次,作物生长要确保水源充足,进行管理时,可通过无人机和融合浇灌等技术进行浇水,这样可让灌溉浪费问题得以减少,也可让浇水工作更加智能化。土壤中有机物和微量元素成分较高,这些元素可对生长进行促进。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监测,可及时得到土壤的营养成分,并充分了解土层活性。
在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时,品种的精良选择为重要前提,所以优质选种工作在种植前必不可少。现阶段小麦品种在市场中比较繁杂,而且质量无法统一,如果农户购买的种子为劣质产品,必定会导致后期产量遭受影响。所以在购买时,要确保商店的正规性,还要与当地实情结合,充分考虑土壤和气候等条件,对种子进行精细选择。比如在山东泰安进行种植时,可将目光放在南粳66等品种上,此类品种的株高可达95 cm,有147天的全生育期。相比徐稻3号其成熟期少1.1天。南粳66不仅谷粒饱满、茎秆粗壮,而且有较高的整齐度,同时抗倒伏性较强,每穗有多达135粒的穗数,每亩产量近24万穗。所以在泰安等地,是比较好的选择。
完成选种工作后,要及时对种植土壤展开处理。种植区域需确保排灌方便且有良好的通风性,让土壤中有丰富的有机质含量,这样可更好地促进小麦生长。然后需对土壤进行细化翻耕,比如通过信息化机械,深入到田间进行翻耕处理,将其中杂草和虫卵翻出于阳光下暴晒,通过紫外线将病菌和虫卵灭杀,避免小麦后期生长受病虫害影响。为了让深耕目的有效实现,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大型机械进行控制,对翻耕数值科学调整,比如通过技术手段,将深度保持在25~30 cm左右,这样即可让机械设备自动按照此设定完成翻耕工作,土壤的疏松度更高。播种前还要适当施肥,保证后期生长时养分充足[2]。按照当地土壤情况,对肥料比例进行调控,一般钾肥、磷肥可按照10 kg/667 m2施加,而氮肥和有机肥分别按照肥15 kg/667 m2和2000~2500 kg/667 m2进行施加,完成施肥后,还需深翻土壤,确保肥料和土壤混合。在播种时,可通过智能播种机将播种效率提高,在利用机械开沟时,设置播种沟宽和沟深参数在20~30 cm和30~50 cm,确保行间距在1.4 m,完成设定后让机械自动化作业,这样不仅可确保沟宽沟直,还能大量减少劳动力并提高工作质量。
田间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保证作物更高水平生长。具体灌溉时需对灌水方法和用量加大关注,确保灌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果用量太大可能出现洪涝,用量过少可能造成作物枯萎。所以具体要与不同方式相结合,比如利用地下管道疏水和滴灌,以及喷灌等方式,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灌溉。比如,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时,可将传感器设置于土壤中,并将设备和电脑相连接。如果小麦缺水,电脑会自动发出警报,然后利用地下管道的方式灌溉小麦,保证水分可及时输送。如果缺水情况严重,可将喷灌和管道输水的方式结合应用,确保整体灌溉质量。
另外还可通过水肥一体机设备进行操作,设备系统主要由设备仪器和数据采集终端以及云平台等部分组成,针对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水分情况实施全面监测,然后将周期性的水肥计划设置出来。具体工作时,可根据操作者设置的灌溉过程参数和应用配方,对肥液浓度、吸肥量、灌溉量、酸碱度等重要参数自动控制,充分提高水肥利用率,也可将土壤环境有效改善。比如通过此信息化技术设备,在小麦抽穗期进行作业时,因为此时期为增产的重要时期,所以必须重视水肥管理。施肥数值时可按照尿素5~10 kg/667 m2、硫铵15~20 kg/667 m2进行设置,还需设置氮肥1.5~2.0 kg/667 m2,并通过此设备在施肥时将扬花灌浆水浇好。
在小麦种植中,监测节点主要集合了LED参数反馈、传感设备和微处理设备,以及预警监控等,在传感器中添加不同的监测因素。具体应用时,可对采集时间与环境资料详细记录,各个节点可通过处理器全面监控,相关资料及时储存处理。通过无线平台对资料进行交互,确保监测的准确性,也可强化田间管理质量。
在小麦防治各类病害时,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利用相关设备可实现病害预报、预警程序和自动监测等。预报程序其中还涵盖数据储存和定位。以及环境温度监测等,同时能及时了解降水量和叶片湿润情况等参数。具体进行应用时,可远程对相关监测数据实时传输。预警程序主要涵盖各种病害的预测模型,按照田间环境相关参数和初期菌源量等,对整个麦田实施动态化监测。通过全面监测,如果结果超出防治的预警条件,此时防治警报会自动发出。另外针对不同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可通过植保无人机等设备来完成防控[3]。具体需将相关药剂配置完成,并放置在无人机中,通过无人机远程遥控进行空中喷施,确保用药的全面性和均匀性,可显著提高防控效果。
比如在防控吸浆虫时,可在苗期将20 kg细沙和5%的西维因3 kg搅拌混合在田间撒播,也可利用无人机,使用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150 ml进行喷施。如果防治成虫,可在植株上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85 ml,以此将成虫消灭。在防控黑穗病时,除了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还可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与水混合,利用植保无人机全面喷施。
总而言之,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应用于小麦田间管理中,可通过不同措施将种植质量提高,使小麦种植有效性显著增强。比如,信息技术应用在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相比传统人工作业可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小麦种植中,要充分融合各种信息化技术,将种植管理有序地全面提升,同时加强整个田间管理合理性,充分体现信息化技术的价值,推动整个产业长久发展。
下一篇
推荐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