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创造彩虹 让人类拥有健康水资源

数字农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相关探究


发布时间:

2023-02-20

据测算,农业活动产生了全球约29%的碳排放,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碳汇能力,中和了大量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注重农业固碳增效能力。总的来看,进行数字农业发展,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及数字中国建成的关键一环。若将数字农业和碳减排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进行耦合,势必会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 

1 推进数字农业碳减排、碳中和的意义

 

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数字农业进程的同时,又让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反赋能于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已经在农业碳减排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但在农业碳减排核心先进技术上仍存在较大不足。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监测网络、农业生产监测平台、先进精确的遥感卫星技术作为技术平台,农业碳减排实际效果便难以监测。全面推动数字农业发展进步,是实现农业碳达峰碳减排的关键一环。大力促进数字农业发展不仅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关键目标实现,提供数据化的监测平台、可视化的碳排放数据保障,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助力。
 

数字农业碳减排、碳中和发展中的不足与困难

  

2.1   发展水平低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份额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低于工业18.3%、服务业35.9%的水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数字农业应用推广相关政策,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乍看种类丰富、数量客观,但从全国近6亿农民、数百万平方公里农业区来看,其开发力度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无论从单一的数字化程度还是资金、政策投入上看,中国数字农业的发展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2.2   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碳减排、碳中和目标本身对中国实现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升级迭代就有着必然要求。虽然中国数字农业产业起步快、热情高,但在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仍需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的关注度,加大发展深度。

同时,中国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技术研发落后的问题。数字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监测体系的建立,农业传感器和相关软件作为其核心,在设备精密度、集成性、抗干扰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1]。农业模式也相对陈旧落后,需要进一步改良。由此导致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缺失,使得各部门间协作、农情分析研判等均无法做到及时准确。

2.3   二者结合度低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农业大国,由于不同地区农产品品种、土地特性、种植方式、种植技术存在差异,碳排放测算因子也大相径庭;伴随种植方式方法革新、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等的提出,之前使用的碳排放因子标准等无法满足当前形势需要。李景明教授指出,必须重新构造一个系统、精准且稳定的监控体系才能够得到精准有效的农业动态排放因子。在中国当前的农业农村发展阶段,农业数学模型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亟需补充完善。该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数字农业和低碳农业结合不够紧密。

存在问题的对策意见

 

3.1   做好顶层设计

数字乡村振兴有关行动的深层次发展,要体现出信息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截至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需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网络技术深化普及、5G网络技术创新应用,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加快完善。截至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2]。

3.2  提升数字农业发展韧性

要不断强化数字农业、低碳农业有机结合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数字农业和农业低碳发展的协调,不断汇集相关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数字农业发展韧性。同时,要积极扩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拓展数字农业试点区域,主动进行数字农业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融合的农业发展新体制。加强对数字农业大数据链、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构造中国系统、中国软件、中国硬件,在不断拓展开发数字农业发展优势的同时,做好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保障,未雨绸缪地对潜在危机风险主动进行规避。

3.3   重视技术创新

第一,针对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度高、基础设备科技要求苛刻,各层级组织要以各项具体政策为基础,各部门下发中央文件为指导,地方科技公司、农业高校、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发展好数字农业,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做好农药、化肥增效减量工作,农畜农禽粪便沼气化处理、农业农村可再生能源发掘利用、数字化低碳农机设备和其他碳减排、碳中和关键区位创新示范。

第二,要不断优化科学技术创新,已有技术壁垒不断突破,对未掌握技术进行攻坚克难,对未知技术领域进行大胆尝试,要逐步建立起属于中国特色的低碳环保数字农业智能发展体系。积极进行以大数据网络为基础、农业遥感卫星为指导、农业数据区块链为连结的智能低碳数字化农业生态平台。加强区块链技术与农业融合的研究,助力深化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使其充分赋能现代农业,进而加速农业现代化[3]。

第三,需重视数字农业和低碳农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深两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落实好5G通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碳排放领域的监测能力释放;发挥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的实施,不断加强低碳、减碳在农业领域的引导,切实做到农业绿色发展,时刻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确保数字信息技术为农业碳减排插上隐形的翅膀,确保碳达峰、碳减排国家战略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方向指引,真正为中国农业又好又快实现现代化保驾护航。

结语 

 

总的来看,中国数字农业碳减排科技化程度低,实施成本高,实施动力不足。自2020年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数字农业和“双碳”目标的耦合在不断加深,但仍存在众多不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借力数字农业技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指导农业农村生产主体加快技术手段、知识体系升级革新,提升数字农业水平,助力农业领域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才能帮助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人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