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品中心依托现代化管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安全饮水五大领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成套设备。
-
-
-
新闻动态
创造彩虹 让人类拥有健康水资源
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发布时间:
2023-08-01
7月31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上半年抓经济促发展新闻发布会。大河财立方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介绍了目前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推进情况。
马万里表示,多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好推进落实。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万亩,有力支撑了全省粮食产量十九连丰,自2017年以来,连续6年持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4次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的14个产粮大市,集中连片建设1500万亩亩均总投资超4000元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增粮食产能30亿斤以上,推动全省粮食产能到2025年达到1400亿斤以上,为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贡献了十分之一力量。其中,去年已在中原农谷和周口农高区先期建设200万亩示范区,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今年启动建设400万亩示范区,已开工31万亩、完成初步设计260万亩。
二是创新推进机制。系统总结基层经验,编制《“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操作导则》,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项目建设主体、投融资主体和运营主体共同参与项目设计、筹融资、建设和运营管护,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破解了项目融资还款难、规模化运营程度低、工程设施管护缺位等问题。目前,各地按照《操作导则》推进示范区建设,已经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乡模式”“兰考模式”等。
三是健全标准规范。编制发布《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明确了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验收考评指标。启动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标准化体系创建工作,制定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初步形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河南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作出‘三农’应有的贡献。”马万里表示。
7月31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上半年抓经济促发展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中原农谷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新进展。根据最新通报数据,业内专家怎么看?大河财立方记者进行了采访。
根据现场通报,24家相关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已配套制订支持政策,形成了中原农谷建设的“1+1+1+2+N”政策规划体系,中原农谷“四梁八柱”基本成型。加快农科教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一大批规划的项目正在推进当中,其中,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完工并投入使用,神农种业实验室全面开展科研工作;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中农发种业基地、先正达中国夏玉米研发中心等种业企业入驻落地;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此外,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万亩。
对此,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河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顾问杨建国表示,今年是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开局之年,上半年来看,河南围绕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分别聚焦加快中原农谷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农业强省建设顺利起步、成效显著。
从中原农谷来看,除了“四梁八柱”基本成型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原农谷围绕种业振兴,打造全农类、全生态、全周期的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成型,这也标志着中原农谷产业内涵、发展定位进一步细化、明确以及深化,为中原农谷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来看,这半年最重要的成果是初步探索形成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河南标准”。这个标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模式上的“河南标准”,初步探索成型了“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突出市场化机制,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期存在的短板和难题;另一方面,这个标准还是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验收考评指标等方面的标准,为河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体系化快速推进,搭建了重要基础。
推荐内容
分享到